【編者按】為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率先建成世界一流旅游目的地,武陵源區高站位謀篇布局,高質量扎實推進生態、宜居、活力、智慧、健康、平安“六個武陵源建設”,全區上下緊緊圍繞這一目標,聚眾力攻堅克難,凝合力銳意進取,全力助推旅游轉型、提質、升級,實現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全面建設現代化新武陵源。即日起,武陵源區融媒體中心推出“六個武陵源”建設系列報道,全面生動反映全區上下在“六個武陵源”建設工作取得的新進展、新業績、新成效。今天推送系列報道第一期《綠水青山總相宜 生態美景入畫卷》。
武陵源區融媒體中心11月26日訊(記者 唐小花)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而且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今日之武陵源,奇峰縱橫,挺起生態脊梁;秀水奔流,滋養大地萬物,一幅綠色打底、青山聚集、溪水潺流、鳥語花香、草木馥郁的自然生態畫卷渾然天成。
宛如詩畫之境的背后,凝聚著生態武陵源建設的鏗鏘步伐。今年來,武陵源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緊扣“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兩大關鍵詞,讓生態“含綠量”贏得發展“含金量”,實現了綠水青山“好顏值”轉化為金山銀山“好價值”。
把穩方向之舵 保護生態底色
坐擁世界自然遺產、世界地質公園、張家界地貌等多塊金字招牌,武陵源區用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治,精心呵護自然瑰寶,向世界遞出一張嶄新的“生態名片”。
“《條例》為我們守護好一方山水提供了堅實法治保障,要學懂、弄通、做實......”今年3月1日起,新修訂的《湖南省武陵源世界自然遺產保護條例》正式施行,武陵源區各級各部門第一時間響應,抓好貫徹落實。
同時,武陵源區盡快完成《武陵源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2023—2035)》修編,并啟動《武陵源世界自然遺產保護管理規劃》編制等,為未來發展留足空間。
在做好生態保護規劃的同時,武陵源區不遮不掩、直面問題、動真碰硬,以迅疾有力的行動整改中央、省級生態環境督察交辦問題、省委巡視反饋問題,借督察“利劍”,護綠水青山。
從生態環保督察、生態文明建設責任制落實到全面實施林長制、河長制、田長制,武陵源區牢牢把穩方向之舵,全方位規劃設計,逐步搭建起生態保護體系的“四梁八柱”。
實施攻堅之舉 擦亮生態成色
武陵源區是國家重要的生態功能區。如今,在各個山頭,182個鐵塔高低位“千里眼”上崗,24小時不間斷監測,全市首創全域視聯網建設,讓生態護林從“腳步丈量”走向“云端管理”,用科技創新筑牢生態屏障。
步入山林,不難發現,古樹名木都掛上了“身份證”,并定期為它們“把脈問診”,還買上了“保險”,為獼猴、大鯢、珙桐等珍稀動植物撐起了“保護傘”,助力打造湘西北生物多樣性保護與修復樣板。
同時,武陵源區還堅持全面保護與攻堅治理兩手抓,堅決打好藍天、碧水、凈土攻堅戰。
為藍天常在,扎實開展大氣污染防治,統籌工業源、揚塵源、生活源、農業源、移動源“五源共治”,斬斷污染源,一抹抹碧空如洗的“武陵源藍”霸屏朋友圈,亮相互聯網。
為碧水長流,綜合整治索溪河流域水生態環境、開展“清河凈灘”等,呵護源頭活水,打造河暢、水清、岸綠、景美的水域生態環境,金鞭溪親水旅游線路、索溪河“最美石灘”深受市民游客青睞。
為凈土一方,深入實施垃圾分類,創建“無廢城市”。走進野貓峪垃圾轉運站,從倒料、分揀到垃圾壓縮處理,已實現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無害化處理率達100%,推進固體廢物減量化、資源化。
同時,武陵源區還實施景區生態移民搬遷、自然保護地優化整合、核心景區補植補彩、林相改造等一系列舉措,持續發力,讓武陵源區的生態成色更足。
探索共生之道 打造生態特色
“藍天白云,綠樹成蔭,空氣清新,名副其實的天然氧吧,讓人神清氣爽。”這是廣大市民和游客對武陵源區生態環境最直觀的感受。
這是生態之變,更是觀念之變。武陵源區以生態之美,厚積發展之勢,走好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的共生之道,積極探索建設美麗中國先行區、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林下中藥資源種植和培育,讓好生態、好山水成為“有價之寶”,助力加快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生態持續向好,更有數據印證。武陵源景區森林覆蓋率達98%,每立方厘米空氣中負氧離子常年保持在1萬個以上,先后獲評中國天然氧吧、全國深呼吸生態旅游魅力名縣(區),成功入選全國首批氣候康養典型實驗點,地表水環境質量位列全省第一,環境空氣質量綜合指數全市第一,國省考斷面水質穩定達標。
如今,行走在武陵源,綠水青山共一色,美麗畫卷徐徐展,生態武陵源建設正一路高歌奮進、破浪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