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園式洋房、石庫門里弄,它是申城市井文化的集錦地;抗戰遺跡、紅色之源,它是中國革命的發源地。多重身份和文化層次賦予了上海這座城市獨特的韻味,也讓我們可以從不同角度發現它的美,在深厚文化積淀上尋得豐富的旅游資源。
我在上海成長,對上海有一種特殊的感情,也已經將海派文化深深植入創作之中,海派文化的豐富內涵往往是我的創作之源。
里弄春秋:市井文化縮微圖
“一個城市的心靈節奏,是歷史與感覺的互動,而那一度遍布上海沿街的曲曲直直、左穿右拐的里弄,恰巧就是上海俗文化,又稱市井文化的溫床。”這是我在博客里描述的上海弄堂,我把弄堂形容為上海人的櫻桃園,它的地位崇高,也卻正在漸漸消逝。君不見,小小弄堂里藏龍臥虎,幾乎家家是故居,間間可作紀念館。君不見,小小弄堂里家長里短,炊煙裊裊組成一幅舊上海平民生活的真實畫面。在我心目中,弄堂可謂上海近代城市文化的圖騰,是解不清、摸不透的海派繁榮的密碼庫。
革命傳奇起源地漁陽里、海派建筑經典地霞飛坊、文豪云集處景云里,每一處都有著傳奇故事和歷史淵源,它們是舊上海文化孕育的搖籃。更多的里弄里安居著普通市井人家,他們的生活方式深深地烙印在石庫門上,也深深烙印在這座城里。我也常常發問:“我們的旅行社,是否已經掂量出分量、包裝出讓游客流連忘返的文化旅游產品了呢?”
里弄不僅僅是舊建筑的集合點,同時也是上海海派文化的寫真集,是文化旅游的首選,挖掘其中的文化內涵也可以為其保護和傳承帶來希望。我認為,上海都市旅游,需要精心提煉上海里弄文化經典元素,釀造獨具一格的經典上海旅游產品,才能讓上海文化旅游大放異彩。
倉庫舊景:抗戰歷史感人心
我印象比較深的上海抗戰旅游地是四行倉庫,在蘇州河畔發生的四行倉庫保衛戰值得大家回顧,也值得好好挖掘。
我也曾撰文寫過關于蘇州河的抗戰歷史——(《蘇州河——上海故事從這里開始》)。我的祖父親歷了四行倉庫保衛戰,當年八百壯士退入四行倉庫內孤軍作戰,唯一的退路是由四行倉庫沖過北西藏路進入中國銀行倉庫西門,可是沒有誰敢冒著槍林彈雨去開門。作為銀行高層的祖父正準備和謝晉元商量對策,決定駕車至老閘橋,然后冒著流彈步行過橋,直抵倉庫東南門。當時共有三名工友堅持留守該倉庫,祖父與他們談及十九路軍困境,其中一位工友自愿冒著槍林彈雨往返于西倉庫取來鑰匙去西門拔去門閂,八百壯士才得以持械奔出,進入中國銀行倉庫的安全地區。
讓祖父感到終身遺憾的是,他沒有記下這位工友的名字,給予嘉獎。他的名字應該載入史冊。我記得祖父說過,當時保衛戰中還有女童子軍,這段歷史很悲愴但很有教育意義。
上海有豐富的抗戰歷史遺跡,是一座紅色文化的寶藏,紅色旅游產業更加豐滿。“一大”“二大”會址、毛澤東上海故居等都是知名紅色景點,實際上,上海的很多弄堂也是紅色旅游景點。《新青年》誕生地的漁陽里,也是中國共產黨的孕育地。許多弄堂孕育了紅色雜志,成為地下組織的藏身之所。
舊景新意:文化旅游共繁榮
我十分認同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這是做大文化、做大旅游的最佳途徑。
文化是旅游的靈魂,是旅游業興旺發達的源泉,旅游又是文化傳播和傳承的有效載體,二者完美結合、相互促進、融合增值已成趨勢,而這種結合的關鍵在于創新、融合,最后達到提升。其中,創新是首要,必須讓深厚的文化底蘊煥發出新的光芒,在新時代里為過往文化遺產尋找新的歷史定位,同時結合旅游市場的需求開發具有內涵的旅游資源。例如,開發文化創意旅游,現在對多倫路文化名人街、“上海音樂谷”周邊的道路、綠化、環境整治等都是值得贊賞的。
旅游和文化是不可分割的整體,以文化為核心,創意為手段,依靠旅游載體,形成文化旅游的產業鏈,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才能真正形成具有上海味道的文化旅游。
責任編輯:鄧道理
來源:中國旅游報
作者:程乃珊
編輯: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