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和文化的融合是最近頗熱的話題。從以往的研究以及最近貴報發表的文章看,社會各界對旅游和文化的融合更多關注的是旅游目的地的物質利益,即通過深入挖掘當地文化旅游資源,打造富有特色的文化旅游產品,以增強目的地的吸引力,最終實現以文化促進旅游產業發展,以旅游促進對文化的保護、傳承和繁榮。
人們在研究旅游和文化融合問題的時候,往往是以功利性的眼光來看待文化。事實上,我們還需要關注另一面,也就是文化旅游活動對游客到底有哪些影響。
眾所周知,一些游客存在諸多不文明的習慣,如亂涂亂畫、亂扔垃圾、隨地吐痰、隨地大小便、大聲喧嘩等等。2006年10月1日中央文明辦和國家旅游局為此聯合發布了《中國公民國內旅游文明行為公約》和《中國公民出境旅游文明行為指南》。
從游客角度看,發展文化旅游我們都能注意到其增加知識、開闊眼界的功能,但卻忽略了文化對于游客文明素質的影響。
游客不文明行為的產生,既可能是平時養成的不良習慣或本身的道德素質問題,也可能是由于旅游陌生環境所導致的所謂“道德弱化”。在我國,旅游和文化融合的使命不僅僅要提升其經濟性,還需要注重其教育性,也就是要通過發展文化旅游不斷提升游客的文化素質和文明素質,尤其是文明素質。
文化旅游的現狀是企業想方設法增加產品的文化內涵,想出新、出奇,有時將旅游產品庸俗化,目的只是為了賺錢;而游客求新求異,想要滿足好奇心,但卻是走馬觀花,不重感悟。文化旅游要豐富游客的精神世界,提升游客的道德修養,必須做到與游客之間情感上的共鳴,而不能僅僅以是否吸引游客為目的。
在旅游中融合文化以此吸引游客并非難事,弄個文化主題公園,或是找個明星做一場秀,都能叫文化旅游,可能都能起到很好的吸引游客的作用。但要想提升游客的文明素質,其手段卻是乏善可陳。游客旅游注重的是享受,說教式的文化旅游顯然無法達到這樣的效果。
游客文明素質的提升,應該是多渠道、多方式潛移默化的結果。這依賴于有文化的旅游產品、有文明素質的旅游企業和有文明素質的城市。有文化的旅游產品要求將文化做得更生動活潑,能夠以故事的形式,讓游客去看、去聽、去想。整個旅游服務場景不是將游客隔離出去,而是通過聲、光、影等多種手段讓游客沉浸于故事之中。這就要求游程要慢,故事要有說服力,場景要有感染力。通過這種方式,讓游客感受文化中人物的那些優秀特質,提升游客的精神境界。此外,還要堅決抵制那些有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低俗文化旅游產品。
有文化素質的旅游企業要恪守企業道德,員工能夠遵守職業道德,做到誠實守信,優質服務,對于一些游客的不文明行為要及時地制止。企業和員工的良好行為不僅只是樹立良好的企業形象,更要以此引導和規范游客的行為。
文化旅游還要求有文明素質的城市,這主要是體現在當地居民的身上。居民不文明的行為既會有糟糕的示范效應,也會導致游客與居民發生沖突而引起更多不文明的行為。現在很多城市展現自身旅游形象時都強調物質層面,如山水、園林、都市、風景等等,而沒有注意到城市的精神內核,雖也注意到人文,但強調的是文化,而不是文明。
山東提出“好客山東”的旅游形象,更多是從城市的文明素質入手,但“好客”不應該僅僅只是表現一種熱情這種表象,而是要從“好客”中體現出當地居民的高素質水準,在獲得游客贊賞的同時,感染游客,使他們提高個人素質。
文化的意義不僅僅在于有多少可看的東西,還在于有多少有高素質的企業、員工和高素質的百姓。
旅游與文化的融合不是僅僅只在旅游資源上做文章,而是最終要拓展到整個目的地城市,體現出城市的人文精神和全社會的道德修養。 近幾年類似彭宇案、小悅悅事件等各種新聞引發了公眾對于國人素質的拷問。而我們現在的城市越來越大,人口越來越多,工作越來越繁忙,人與人之間的接觸越來越少,人們的生活環境越來越趨近于游客所在的陌生環境,道德弱化問題同樣會存在。
旅游和文化的融合,需要全社會共同的努力,其最終的結果不僅僅只是針對游客的,而是包括整個城市在內的文明素質的共同提升。
責任編輯:鄧道理
來源:中國旅游報
作者:張懿瑋
編輯:redcloud